返回列表
201907月

世方视点:客家村落与文化产业共生——中国·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探访

引言

上期我们探访了位于大芬的油画村,了解到油画产业在国内的兴起始于改革开放的背景,油画和国画都成为了人们日常熟悉的视觉艺术门类。但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画种——版画,中国早期的版画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,其后期的转型发展也与中国革命文艺息息相关。而位于深圳的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,是对于拓展当代原创版画市场率先作出的尝试,近期我们前往项目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。


版画市场开启转型发展,客家古村注入版画艺术

版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,创作版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,经由鲁迅先生倡导,因此版画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革命事业的演变,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丰富的创作面貌。新中国成立前,版画更多作为艺术形式的战斗武器,新中国成立后,其逐渐受到美术界的关注,开启了转型发展。伴随着改革开放,版画市场迎来了新的面貌,其逐渐与当代社会文化相结合,版画的创作发展更加多元开放,涌现出具有现代文化特色的创新创作。

提起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,更多人习惯唤为“版画村”,是因为其前身就是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,包含着两个自然村,建筑年代从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期。村落依山傍水而建、风景秀美,充满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风情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,原居民逐渐搬往新建住所,将空置的老房子以低价租给外来务工人员,由于年久失修,又缺乏管理和合理规划,风景秀美的村落环境逐渐凋敝。

1.png

2006年,中国美协、深圳文联和区政府共同签署协议,决定在观澜打造一个集版画创作、制作、展示、收藏、交流、研究、培训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。而这座基地便选址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、著名版画家、文化名人陈烟桥的出生地——观澜牛湖村,由此,这片即将衰落的客家村落以版画艺术注入进行文化升级,成为“国字号”的艺术创作基地,重新迎来了发展契机。


建立丰富版画艺术部落,打造怡人生态景观

基地坐落于深圳市宝安区区观澜大水田社区,地理位置虽偏远,但基地依山傍水,自然环境优美,为版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灵感。项目北接东莞塘厦、凤岗,西北面与世界第一大高尔夫球场观澜湖球场相连,毗邻国内最大的红木产业基地——深圳红木家具博物馆,地理优势使得这一环境内各产业中的高端客户达到共享,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高效率地利用,也为拓宽版画市场提供了便捷的条件。

该项目于2006年初开始规划,2007年5月正式挂牌,并首次作为文博会分会场对外亮相,在2008年5月正式开放运营。规划面积140万平方米,核心区为31.6万平方米,是集版画创作、制作、展示、收藏、交流、研究、培训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中国版画事业与产业并进的综合性项目。版画基地园区分为东西区两部分,东区为艺术部落,包含版画工坊、版画艺吧、版画交易中心、教育培训中心、田园畅想等,西区为国际艺术家村。

国际艺术家村是由20多套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改造而成,院落内遍植花木,清新怡人;房屋周边被荷塘农田、翠竹林荫所环绕,景色秀丽,是入驻艺术家居住和灵感创作的地方。艺术部落是由30多家画廊、艺吧、工作室、展览馆、培训室等版画艺术经营机构组成,入驻有郝平版画工作室、小燕画屋、老画馆、常桂林版画等代表性工作室和机构,是欣赏、体验和购买版画作品的理想天地。其中:

 2.png

版画工坊是为版画家提供创作、制作的专门工作场所,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,观澜版画基地的原作拓印中心。一楼印刷车间分为石版、铜版、丝网、木版四个工艺区,二楼为画家制作室。工坊拥有进口的世界领先水平的版画印制器材,为全世界艺术家服务,打造具有品质的国际版画印制中心。

版画教育培训中心依托观澜版画基地的品牌资源,面向社会开设艺术兴趣班培训以及艺术创作研修班,每年举办版画体验培训60多场次,使版画更贴近市民生活,提升了版画艺术的传播手段和版画艺术普及的大众层级,更提升了观澜版画基地的社会知名度和在艺术界的良好口碑,为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
版画交易中心依托基地和版画博物馆两大专业版画服务机构,拥有国内最雄厚的优势版画资源和最专业的版画学术氛围,旨在精心打造推广当代中外版画名家经典作品,以及给版画家和收藏爱好者提供交流、交易的舞台。


以“修旧如旧”方式改造,保留客家建筑风貌

项目的改造经由政府统一完成,将寄居其中的居民全部迁出,改造并没有进行大拆大建,而是以“修旧如旧”的方式进行修缮,恢复了古村落的原貌,保留了岭南客家建筑群的原始风光。经过改造,这一破败荒芜的客家村落重拾生机,成为版画创作者的天堂,也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游客,一探这城市喧嚣外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
园区内的建筑皆为排屋形式的客家民居,墨色线条勾勒出白墙黛瓦,在周边绿荫的映衬下,宛如一幅清秀脱俗的水墨画;春沐、夏漪、秋水、冬浥、馨梅,每一条幽深的巷陌都被赋予了诗意的名称;园内古井、宗祠、水塘、碉楼都得以保留下来,经历过岁月的洗礼,清晰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;构筑成古色古香的戏台和饱经风霜的碉楼,似乎诉说着过往的某段历史。

3.png

4.png

除了对建筑的修缮,园区极为重视环境生态的保护,规划出大面积园林景观,一改之前脏乱的景象,打造原始的民俗体验景色,和移步异景的庭院式景观。漫步园区,参天古树、葱郁的热带植物成片相连,静谧安详,又在转角处邂逅一丛芭蕉,勾勒出雨打芭蕉的诗意;园区内全部采用青砖铺路,烘托整体环境的质朴典雅,打造小桥流水、绿色满园的意境。在国际艺术家村,一大片四季花海和荷塘映入眼帘,花田内会根据季节的不同种植不同的观赏作物。例如春天种植大片的薰衣草、格桑花、油菜花,夏天却变成了向日葵的海洋,除此之外,花田旁边还有村民栽种的草莓和有机蔬菜田,可供游客在欣赏版画艺术之余,体验客家民居的旖旎风光,增强民俗体验感。

园区内商业配套较少,只能在巷陌里寻到寥寥几个店铺,多是咖啡馆或茶馆,以及版画制作体验馆。但每个店铺的展示也显得别致有趣,搭配光怪陆离,丰富多样的版画意向,生动地展现出艺术海洋的浩渺无涯,又与旧村的古朴旨趣相得益彰。或是由于版画艺术制作的特殊性,笔者到访时多数店门都紧闭,整座园区也游客寥寥,自然比不上油画小镇和民俗村的现代感,但静谧中反而存着一片质朴。


加强国内外艺术交流,坚持原创发展初心

不同于大芬油画村因市场内需自发聚集,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后政府才介入管理规划的发展模式,观澜版画村创建之初就有着专业的引导力量,在不同的阶段,均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。

基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,政府不仅在资金政策、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,也为园区国内外版画艺术家提供了专注创作的优越环境。园区对于入驻的艺术家设立了准入门槛,通过申请进入基地创作后,享受一切费用全免的政策,只需在艺术家离开时留下一些作品作为平衡条件。在硬件配套设施上,园区建立现代化的版画工坊,引进欧美、日本等世界一流的版画设备和制作材料,并聘有国内外技术全面的版画技师让入驻艺术家的创作不受租金、产品供需等市场的影响。为了进一步提供更加规范和专业的展示场地与服务,于2014年10月26日建立中国版画博物馆,设立展厅、画廊、艺术书吧、手艺工作室、多功能学术报告厅、研究中心等公共空间,对接版画基地入驻艺术家的作品收藏、研究工作,成为各项展览活动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,也成为市民更进一步了解版画艺术而提供了大的平台。

5.png

与油画小镇的最初复制的形式不同,观澜版画基地从建立之初就坚持走原创之路,坚守了文化与艺术理想的“初心”。通过举办各类学术展览和交流,推广原创版画的鉴赏、展示、收藏和销售。此外,观澜版画基地在产权保护方面先试先行,获得“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”荣誉称号。确保了艺术创作不受市场利益驱动,最大程度尊重了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,这也正是一个艺术园区长远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资源。

自07年以来,园区在文博会期间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(观澜)原创版画交易会。原创版画交易会是目前国内最高水准、最大规模的版画推介交易平台,也是深圳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园区也一直注重版画艺术的交流,近年来,园区积极实行“走出去,引进来”战略,先后赴多国和地区举办版画展览,先后引入法国、波兰、加拿大、等多个国家于中国版画博物馆举办展览,进一步加强国际版画的艺术交流;同时与世界多家专业机构合作,与世界各地院校师生开展交流学习,促进学术交流传播。

据了解,版画基地已经和中央美术学院、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、波兰克拉克夫美术学院等14家国内外著名美术院校建立教学实习基地。近些年吸引了国内多位艺术家前来创作,包括国家一级美术师如苏新平、李焕民、徐匡、郝平、阿鸽、王公懿等,各大美院教授如广军、谭平、其加达瓦、康剑飞等。国外有来自澳大利亚、比利时、美国、芬兰、韩国、等47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位著名版画家入驻,并创作了数千件版画作品,吸引了数百位版画家留在基地创作。


在深圳,借助文创产业的春风而焕然一新的旧村落改造项目不少,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艺术基础薄弱、后期运营遭遇滑铁卢现象的问题也屡屡出现。在十几年的发展中,观澜版画原基地树立了其自身的品牌,离不开强有力的学术文化支撑和政府的全方位支持。它的发展过程对于版画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,也拓宽了版画艺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渠道,为更多古村落的文化升级提供了借鉴的蓝本。